【课程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类经,傅青主女科,千金要方,千里翼方,医宗金鉴。
【教学目的】
完成对常用中医经典的教学
【学习周期】
120节课,每节课1小时左右,最迟26年3月节课
一、基础理论课程
1. 《中医基础理论》
核心内容:
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五脏六腑功能系统)
气血津液运行规律、经络系统框架
病因病机(六淫、七情、痰瘀等)
学习目标:建立中医思维模型,理解“天人相应”“整体观念”。
2. 《中医诊断学》
核心内容:
四诊:望(舌诊、面诊)、闻(声息、气味)、问(十问歌)、切(脉诊28脉)
辨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学习目标:掌握疾病诊断的逻辑链条(如“舌红苔黄+脉数→热证”)。
二、经典著作精研
1. 《神农本草经》(中药学奠基)
学习重点:
365味药物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
毒性分级(上、中、下三品)与核心功效(如人参“补五脏”、黄连“主热气”)
实践意义:理解汉代前药物认知体系,如“单味药主治规律”。
2. 《伤寒论》(外感病圣典)
核心内容:
六经辨证体系(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113首经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的方证对应(“有是证用是方”)
关键能力:掌握外感病传变规律与方剂应用指征。
3. 《金匮要略》(杂病诊疗经典)
学习重点:
内科、妇科杂病(如胸痹、水气病)的病机与治法
经方在杂病中的应用(如鳖甲煎丸治疟母、肾气丸治消渴)
延伸价值:与《伤寒论》互补,构建“病-证-方”三维体系。
4. 《类经》(《内经》注释)
核心价值:
系统分类注释《黄帝内经》,提炼藏象、脉诊等理论精髓
创新观点(如“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温补思想)
学习目标:深化对《内经》哲学与生理病理的理解。
5. 《傅青主女科》(妇科专书)
特色内容:
妇科病机重视肝、脾、肾(如“带下俱是湿症”)
方剂设计精妙(如完带汤、易黄汤的配伍逻辑)
实践意义:学习妇科病“补养气血、疏肝健脾”的治疗思想。
6.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临床百科全书)
核心贡献:
整合方剂:收录6000余首验方(如温胆汤、独活寄生汤)
临床各科:妇儿、外科、针灸、养生(首提“阿是穴”)
医德规范:“大医精诚”思想奠基。
学习重点:掌握唐代疾病诊疗的广度与实用技术。
7. 《医宗金鉴》(清代官方教科书)
内容结构:
《订正伤寒论注》《妇科心法要诀》《外科心法要诀》等分册
以歌诀形式总结辨证、方药、针灸要点(如“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学习目标:系统掌握清以前中医各科精华,强化记忆与应用。
上课方式为直播,在钉钉群,课重复回看,在百度网盘的群里面,本课程主要为传承中医经典,对中医感兴趣、想中医经典的同学都可以学习。
本课程中伤寒论、傅青主女科已经上完只能听回放。
120节课,每节课1个小时左右。若后期课时不够,也到26年3月节课。
本课程为传承课程,故而价格便宜,但要求诸位同学认真听讲,及时复习。
【机构简历】
岐黄至要,秉持中医经典智慧。源于黄帝与岐伯探讨医学,其思想集于《黄帝内经》。涉及养生、病理、诊疗等,构建中医理论基石。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纲,为后世中医发展指引方向,对传承中医文化、守护健康意义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