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C(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多旋翼小型超视距驾驶员课程是获得操控起飞全重≥4kg 且 <25kg 的多旋翼无人机进行超视距飞行(即无人机在驾驶员或观测员肉眼不可见的范围内飞行)资质所必需的培训课程。该课程内容深入且实践性强
现场环境
一、 理论培训
航空法规与空中交通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
空域分类与管理规定(管制空域、报告空域、监视空域、G类空域)。
无人机驾驶员的责任与义务。
飞行计划申报与审批流程(UTMISS系统使用)。
空中交通规则与避让原则。
违法飞行行为的后果与处罚。
无人机系统知识:
多旋翼无人机的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飞控、导航、动力、链路、载荷、地面站等)。
各部件的功能、性能参数与选型。
无人机系统日常检查与维护程序。
系统限制与故障模式识别。
教学设备
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
大气基础知识(密度、温度、压力、湿度)。
多旋翼无人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升力、阻力、推力、重力、操纵性、稳定性)。
飞行环境(风、湍流、温度)对飞行性能的影响。
不同飞行状态(悬停、爬升、平飞、下降、转弯)下的操纵原理。
气象学:
气象要素对无人机飞行的影响(风、能见度、云、降水、温度、气压)。
识别危险天气现象(雷暴、积冰、低空风切变)。
获取和分析气象信息的途径(气象报文、卫星云图、雷达图)。
气象条件对超视距飞行安全决策的影响。
现场环境
导航:
地图识图(地形图、航图)。
基础领航知识(航线规划、地标领航)。
卫星导航系统原理与应用(GPS、北斗等): 精度、误差来源、可靠性评估。
组合导航技术。
导航数据的解读与应用(位置、高度、速度、航向)
通信与数据链路:
遥控链路与图传链路的工作原理、频段、特点。
链路性能与传输距离、干扰、遮挡的关系。
链路中断的应对策略。
地面站软件的操作与数据解读(飞行参数、航线、航点、告警信息)。
现场环境
飞行性能与计划:
无人机性能参数(续航时间、爬升率、下降率、速度范围、载重能力)。
重量与平衡计算。
起降场地评估与选择。
超视距飞行航线规划: 考虑空域限制、障碍物、应急计划、链路覆盖、气象条件等。
任务载荷规划(相机、传感器等)。
运行安全:
人为因素(疲劳、压力、情景意识、决策错误)。
运行风险评估与管理(SORA概念)。
应急程序(链路丢失、动力失效、GNSS失效、失控、迫降、飞行中遇到其他航空器)。
安全文化。
事故征候与事故报告流程。
无人机作业知识(可选或根据机构侧重):
航拍、巡检、测绘、植保、物流等典型应用场景的操作要点和安全规范。
教学设备
二、 实践飞行训练
模拟器训练:
熟悉地面站操作界面和飞行仪表。
基础飞行姿态控制练习(悬停、航线飞行)。
超视距飞行程序演练(起飞、按航线飞行、任务执行、返航降落)。
应急情况处置模拟训练(各种故障、链路中断等)。
真机训练:
飞行前检查: 系统全面检查(机体、电池、螺旋桨、传感器、链路、地面站)。
视距内基础飞行: 巩固悬停、各方向移动、8字飞行、定点起降等基本功。
教学设备
超视距飞行程序:
任务规划与准备(航线加载、参数设置、安全点设置)。
起飞与爬升至预定高度。
执行预设航线飞行(按航点自动飞行或手动控制)。
通过地面站监控飞行状态、链路状态、导航信息、任务载荷数据。
根据监控信息进行必要的指令干预。
执行返航程序(自动或手动)。
降落。
应急操作训练:
链路中断(丢失遥控信号或图传信号)的处置程序(触发自动返航、尝试重新连接)。
动力系统异常/失效的处置(迫降场地选择、控制姿态)。
GNSS信号丢失或精度下降的处置(姿态模式手动飞行、目视操作或返航)。
失控保护操作。
低电量报警处理与紧急降落。
教学设备
地面站操作专项训练:
熟练掌握航线编辑、修改、加载,飞行参数监控与设置,任务载荷控制等。
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训练(如适用): 微风、有风条件下的超视距飞行控制。
教学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