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 Fall 入学的申请季结束,灯塔学院陆续收到海量全球高本硕博的录取。今日起灯塔正式开放 25 Fall 录取荣耀榜专栏,采访和复盘灯塔学院里 2025 届灯塔优秀校友的录取。接下来登场的是学员贺望舒。
— 学员:贺望舒
— 院校:河南大学
— 专业:编辑出版学
— GPA:88.7%
— 托福:97
— 合作机构:灯塔学院
— 录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传播学硕士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A in Communication 等
“创作是我在现实世界中编织的梦,而生活则是让这个梦更加丰富多彩的源泉,我享受在两者之间自由穿梭的感觉。”作为一个同人小说写手,贺望舒最关注的是小说的“幻想”特质。
“幻想元素是同人创作的魅力所在,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逻辑,否则读者会觉得故事太离谱。我通常会在一个幻想的框架下,加入现实中的情感和人性,比如在写穿越到魔法世界的故事时,主角虽然拥有魔法,但她的情感、思维还是现代人的,会遇到现实中的问题,友情中的背叛、爱情中的矛盾等,这样读者就能通过主角的经历,在幻想世界中找到现实的影子。”
本科阶段,贺望舒就读于新闻与传播大类的编辑出版专业。
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犹如一个“大杂烩”,既有新闻学、广告学的理论课,也有短视频拍摄、社交媒体运营等实践内容。
初入大学时,她也曾对这种多元的课程体系感到困惑,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逐渐成为辅助她创作故事的工具。
“一开始觉得这些课程可能和创作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后来才发现,它们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摄影课上学到的技巧能够运用到小说的场景描写中,比如用镜头语言去刻画角色的一个转身,或是一束光的明暗变化;传播学的受众分析则教会我如何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故事结构的设计上更加注重节奏与张力。”
贺望舒的创作兴趣始于童年对《哈利·波特》的痴迷。
小学时,她曾在作业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第1个同人故事——穿越到魔法世界拯救伏地魔的“中二”故事。回忆起这段“中二”的经历,她忍不住笑出声:“故事写得很幼稚,当时还配上了手绘插图,伏地魔的鼻子被我画得特别奇怪,现在看简直不忍直视。
不过,把自己的幻想变成文字,和别人分享,那种成就感特别强烈。”时至今日,《哈利·波特》仍是她同人创作的核心灵感来源。“《哈利·波特》构建的魔法世界太完整、太有魅力了,充满了各种奇幻的设定和丰富的人物关系,特别适合进行二次创作。我在既定的框架里加入新角色、改写结局,就像在熟悉的房间里开一扇新窗。”
除了《哈利·波特》,二次元文化也影响着贺望舒的创作。
从视觉上,游戏的场景设计、技能特效为小说场景和战斗场面描写提供灵感;在情节设计上,她把游戏的排位赛机制、元素设定融入小说;游戏的社交属性还帮助她塑造出更丰富的人物关系。
“在写战斗场面时,我会在脑海中重现游戏角色释放技能的画面,将那种动感与张力融入文字。”她甚至将游戏排位赛机制融入小说情节,让主角通过一场场“晋级赛”推动剧情发展,“幻想需要现实的锚点,否则故事会飘在空中。游戏中的规则和情感,其实和现实生活中的奋斗、友情非常相似,只是披上了一层奇幻的外衣。”
此外,贺望舒还喜欢 cosplay,“cos 让她更理解角色性格气质,写作时能更好把握角色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避免 OOC。”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贺望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习惯。她习惯用手机备忘录记录零碎灵感,一句偶然听到的台词、一个转瞬即逝的场景,甚至社交媒体上的热梗,都可能成为未来故事的伏笔。
“创作就像拼图,那些看似无用的碎片,总有一天会找到合适的位置。”她笑着说。
曾经有一次,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段关于极光的纪录片,那流动的光影立刻让她联想到小说中一个魔法场景的描写,于是赶紧掏出手机记录下来。面对瓶颈期,她不会强迫自己写作,而是选择回归生活:散步、看展、与读者互动,在这些日常的小事中寻找灵感。“有时候放下笔,反而能更清楚地看到故事的走向。”
多学科融合的学习经历和丰富的同人创作经验影响了贺望舒的学业规划。本科毕业后,她决定继续深造,攻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传播学硕士项目。
“本科的实践积累让我意识到,网络文学不仅仅是个人的创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她坦言,传播学的理论能帮助她剖析网络文学背后的文化逻辑,理解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梗文化”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裂变,同人作品如何在亚文化圈层中形成共识。“我想知道创作者在信息传播的链条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该如何与读者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其实我一开始就有留学深造的想法,但在专业选择上并没有很坚定。”
“我希望将本科阶段积累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深度相结合,以前只是单纯地喜欢写作,喜欢在自己的故事里遨游。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如何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我希望去到一个能帮助我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的专业。”
贺望舒告诉我,遇见灯塔学院,正是在那段为未来专业选择而纠结、摇摆不定的时期。
“我既担心语言成绩,又害怕跨专业难度太大。偶然在教学楼看到灯塔的海报,加了申请 Parker 老师的微信后,他没有一上来就推销项目,而是花了两小时很深度地分析我的背景。”贺望舒提到,Parker 从她的同人创作经历中挖掘出独特优势——对亚文化传播的敏锐洞察、跨媒介叙事的能力,并推荐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JHU 的传播学硕士项目。
“在 Parker 沟通之后,我了解了这个专业的基本内容,感觉和我未来的个人规划很契合,便坚定了我的选择。”
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贺望舒保持着务实的态度。她清楚地知道,专职写作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仅仅将同人写作当作副业。“虽然我很喜欢写小说,但现实因素也不得不考虑。专职作家需要面对很大的经济压力,而且写作收入不稳定。毕业后可能会先找一份媒体运营、自媒体策划相关的工作,这和我本科、研究生的学习都是有关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同人创作。”
“我原本对自己的同人写作经历很不自信,觉得这段经历在学术申请中微不足道。但我在灯塔的文书编辑更是用一封逻辑缜密的个人陈述,将我的同人创作经历与学术目标紧密结合。看到最终版文书时,我几乎认不出自己的经历——它很真实,但是又完全跳出了我的固有视角。”
“特别感谢灯塔,灯塔的各位老师尊重并支持学生的选择,耐心地解答学生的疑惑,分析学生情况,给出最适合学生的申请建议。每当我产生焦虑情绪时,老师总是会发来一长串语音告诉我不要慌,慢慢来,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可以说,没有灯塔,我是不可能拿到 offer 的!”
贺望舒对自己的作品定位很明晰:“我觉得自己的作品属于比较接地气的那一类,在网络文学的大浪潮中,我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但我相信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快乐和感动,这就足够了。我也会不断学习和进步,尝试不同的题材和风格,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