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在新能源产业爆发的今天,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质量与产能直接决定着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的发展上限。而电池制造工程师,正是这个产业链中 “把图纸变成产品” 的关键角色 —— 他们衔接研发与量产,把控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优化工艺、确保安全、提升效率,是推动电池技术落地、支撑产业扩张的核心力量。
如果你想系统掌握电池制造的核心逻辑,成为连接技术与产业的专业人才,这份「电池制造工程师培训课程」将为你搭建从基础到进阶的完整知识体系。
【电池制造工程师到底做什么】
简单来说,电池制造工程师是电池生产全流程的 “技术掌舵人”:
上游衔接研发:
将实验室的电池配方、设计方案转化为可量产的生产工艺,解决 “研发能做 1 个,量产做 1 万个却出问题” 的落地难题;
中游把控生产:
从电芯匀浆、涂布、辊压,到 Pack 组装、封装,每一道工序的参数设定、设备调试、质量监控都需要其主导;
下游联动市场:
根据客户需求(如车企对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的要求)优化生产标准,同时跟进新的技术(如固态电池、CTP/CTC 工艺)的量产适配。
可以说,从一块电池的 “诞生” 到 “迭代”,都离不开电池制造工程师的技术支撑。
【就业方向】
电池厂、设备厂、主机厂、PACK厂、检测机构、科研院校等
【薪酬区间】
初级:5-10K
中级:12-20K
高级:20-40K
【学习时长】
初级56学时、中级80学时、高级100学时
【培训内容】
6 大专题,构建电池制造全链条能力,课程聚焦电池制造全流程核心知识与技能,通过 6 大专题系统输出,兼顾政策合规、技术实操与产业视野:
1. 国家政策专题
2. 电池生产基础知识专题
3. 电池生产工艺及安全生产专题
4. 电池生产设备专题
5. 电池品质管理与检测专题
6. 行业与技术发展专题
【培训对象】
无论你是产业从业者还是跨界学习者,只要想深耕电池制造领域,都能找到适配的学习价值:
电池产业链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技术领导:需掌握制造全流程逻辑,提升决策科学性;
生产、研发、标准化体系、检测 / 采购等部门管理人员:需打通跨环节协作壁垒,优化团队效率;
电池应用领域(如车企、储能企业)相关负责人:需理解电池制造原理,更精准对接供应链;
电池管理系统、咨询、检测、第三方机构人员:需夯实制造基础,提升服务专业性;
政府新能源管理部门人员:需了解产业实操,增强政策落地针对性;
中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想转行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个人:需系统构建知识框架,快速衔接职业需求。
【证书加持】
权威认证,职业进阶硬凭证
培训结束后,学员参加统一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颁发的《电池制造工程师职业技术证书》。
该证书是行业公认的专业能力证明,可通过官方网址(www.miiteec.org.cn)查询验证,既是企业招聘、岗位晋升的重要参考,也是个人在新能源产业立足的 “敲门砖”。
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扩张速度,正在倒逼制造人才升级。从 “懂生产” 到 “懂技术、懂合规、懂趋势”,这场培训将帮你完成从 “执行者” 到 “核心技术骨干” 的跨越。
如果你想站在电池制造的产业链中央,把握新能源产业的黄金十年,现在就加入我们 —— 系统学习,持证进阶,让专业能力跟上产业发展的脚步。
【师资介绍】
张旻昱
在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加速、安全与性能要求持续升级的当下,课程讲师张旻昱凭借 “学术科研 + 头部企业实战 + 行业组织统筹” 的三维履历,成为电池领域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经验的专家。他不仅是电池材料与工艺领域的博士、博士后,更曾任职于 LG、欣旺达等全球知名企业主导研发,如今还肩负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引领职责,10 年深耕沉淀,为学员带来 “从技术原理到产业落地” 的全视角课程指导。
张旻昱老师拥有多年全球及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的研发与管理经验,覆盖 “国际巨头 + 本土龙头”,实战履历横跨电池研发、技术管理与科技创新,10 年专注电池领域技术跟踪、评价与项目工作,让张旻昱老师形成了 “全领域覆盖、高精度精通” 的专业能力
无论是学术领域的深度钻研、行业组织的资源统筹,还是头部企业的实战打磨,张旻昱老师都始终聚焦电池技术的核心与前沿。在课程中,他将以 “理论 + 案例 + 行业趋势” 的三维模式,为学员拆解电池技术原理、产业痛点与创新方向,助力学员既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又具备贴合产业需求的实战思维。
【机构环境】
实操课室
实操课室
理论课室
理论课室
机构外观
【机构简介】
汇维云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职业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科技企业,深耕新能源汽车及电池领域,在产教融合、技能培训、教具研发等方面颇具实力。
公司拥有多重行业身份,是深圳市宝安区技师工作站、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培训评价分会华南运营主体、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秘书长单位,还是深圳市宝安区招引企业,行业影响力较大。
在业务布局上,涵盖新能源技能教育深化、教学辅助工具研发、高新技术装备研发及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其职业技能培育体系完整,包括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技能评价,800 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可满足多元教学需求,年培训人员超 4000 人次。教具开发注重创新与实用,与多所职业院校合作并获好评,还布局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参与行业标准制修订。在产教融合方面,创新推出高校 “七共一促” 合作模式,共建特色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构建综合实战演练基地,组织学术与技能竞赛,推动国际交流及产学研 / 产教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